3月13日,長城工程科技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生物制造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領域的院士、專家、行業代表等齊聚一堂,以“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戰略”為主題,圍繞產研融合策略、關鍵技術研發方向、產業核心瓶頸、“十五五”布局建議、國際合作路徑等議題展開研討,推動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助力生物制造產業邁向國際前沿,實現可持續和安全發展。
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德芹出席會議,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涂華彬代表茅臺作主題發言。
“茅臺釀造機理的底層邏輯,就是第 一代的生物科技應用。”發言中,涂華彬圍繞如何利用自身特色資源,探索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于茅臺生物經濟的實施路徑作了兩點分享。
——豐富的微生物資源,是茅臺發展生物制造產業的獨特優勢。茅臺酒是以高粱、小麥為原料,在一年中歷經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還有長達30天以上的多輪循環發酵而成。經過長時間的釀造活動,網羅富集馴化了自然微生物,特別是高溫、高酸的固態發酵,造就了獨特釀造微生物體系。已發現的3000余種微生物在不同生態位,通過立體拓撲網絡結構進行協作,形成了風味豐富多樣的基酒特征,所蘊含的釀造科學屬于第 一代生物科技。為進一步認識茅臺,公司利用拼接技術解析微生物結構,構建了迄今單一發酵食品Z大的遺傳資源庫,包含超1千萬條非冗余基因、近7000個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占2024年cell發表Z大的(細胞雜志)食品微生物組目錄60%以上。豐富的微生物資源,是茅臺酒的核心競爭力,更為茅臺發展生物經濟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基礎。
——探索生物經濟賽道,是茅臺打造可持續增長極的重要戰略。茅臺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通過生物制造,既可能解讀傳統酒主業的“科創”能級,還可能打造新興未來產業增長極,對于推動茅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解讀茅臺微生物的基因密碼。一瓶茅臺酒的釀成,其密碼在于參與其中復雜多樣的釀造微生物,而通過生物制造技術手段,可以助力茅臺釀造過程中充分挖掘尚未在全 球范圍內被發現的物種、基因、酶等微生物暗物質,同時深度解析這些釀造微生物的互作機理,探明工藝對菌群及其代謝作用的影響,提高工藝管控能力,從而做到“讓茅臺酒永不變味”。二是拓展茅臺生物經濟未來產業帶寬。茅臺微生物中的許多種類,除了能釀出好酒,還能通過生物技術,創造更多的應用價值,比如通過高通量篩選分離特色功效的乳酸菌、梭菌等天然菌群,開發相關益生菌產品。三是推動茅臺產業鏈的綠色轉型。從育種到生產、再到廢棄物利用,生物制造對產業鏈各個環節都有巨大作用。新型工具為高粱、小麥生物育種提供了機遇,生物基材料在生產、包裝、運輸中擁有廣泛應用場景,工程菌在釀酒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工程微藻等對釀造廢水進行除氮和固碳,可以推動茅臺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涂華彬表示,生物制造作為未來產業革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致力于釀造高品質生活的茅臺,將始終緊跟生物科技變革步伐,主動搶抓生物制造發展機遇,久久為功,淌出一條適合茅臺發展生物經濟的實施路徑。
茅臺集團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來源:茅臺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