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677639.com/ 2024-12-03 閱讀數:470
2024年,是汾酒復興綱領的收官之年。在12月2日召開的2024經銷商大會上,汾酒向業界提交了一份完美答卷:一階段的三年間,汾酒營收增長1.5倍,凈利潤增長2.1倍。
會上,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清茂明確表示:“2025年-2030年是汾酒復興綱領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全要素高質量發展,又好又快扎根中國酒業方陣,這一階段也是汾酒復興的成果鞏固期和要素調整期!辈⑶姨岢龃蛟烊珖2.0版本、年輕化1.0、國際化1.0的戰略目標。
汾酒在復興綱領第二階段要做什么?怎么做?以袁清茂為核心的管理團隊在此次年度經銷商大會上,向大家展現了汾酒的全新藍圖及具體打法,詳細介紹了汾酒中長期經營的謀劃與布局。
2022年5月19日,袁清茂首次提出《汾酒復興總綱領》,汾酒拉開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序幕。在此后的三年間,汾酒一年一個臺階,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刷新歷史業績,并且增長水平持續保持行業。
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汾酒整體營收是2021年全年的1.5倍,凈利潤是2021年的2.1倍。
汾酒股份副總經理、汾酒銷售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永踴在會上提到,隨著《汾酒復興綱領》的落地,汾酒煥發出了朝氣蓬勃、底氣十足、可以應對一切變局的精神風貌!叭陙,汾酒在營銷工作方面始終堅持科學布局,遵循規律,圍繞汾酒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扎實推進品牌升級、結構調整、秩序優化,著力建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增長體系!
據他介紹,2021年-2023年,汾酒銷售收入連續突破新高。以汾酒銷售公司為例,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174.02億元,2022年增長至239.58億元,2023年進一步增至301.95億元。在此過程中,汾酒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青花系列在2022年、2023年的銷售額分別超過了120億、150億元。
在經銷商高質量發展方面,2022年-2024年,銷售額在1億元規模以上的經銷商由41家增加到51家;5000萬-1億元規模的經銷商由67家增加到76家;3000萬-5000萬元規模的經銷商由70家增加到86家;1000萬-3000萬元規模的經銷商由376家增加到492家。
張永踴透露,截至今年10月,青花、巴拿馬、老白汾系列等均已達到2023年全年營收。
經過三年的持續努力,汾酒復興綱領階段的目標已經從愿景變成實景,持續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汾酒提出“大清香時代元年”,清香品類持續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以青花汾酒系列為核心產品,成功打造了從次高端到超高端的完整產品線,在此價位段占據優勢。
作為清香高端標桿的青花汾酒正在高速成長,在這一系列產品中,從青花汾酒20到青花汾酒30都深得消費者青睞,在終端市場獲得良好口碑。本次大會現場,汾酒戰略新品“青花26”首發,作為青花汾酒20和青花汾酒30中間的核心產品,“青花26”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填補了汾酒產品線空白,上承經典青花系列高端占位,下拓新興消費群體,以差異化競爭優勢,為市場注入新活力,劍指國際高端白酒陣營,助力汾酒品牌價值再拔升。
值得關注的是,1998年青花30上市,至今剛好整整26年,青花26也由此被歸入青花30系列組合。
在產品結構層面,汾酒此次在會上再次強調,要圍繞一體兩翼,三大品牌協同發展,推動玻汾系列、老白汾系列、青花20系列、青花30系列突破百億規模。張永踴表示,2025年還有一系列新品發布,從而賦能核心經銷商。
酒業家在現場了解到,在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三大品牌、四輪驅動的產品線將有新的戰略定位和規劃。
袁清茂表示,在四輪驅動的產品線統籌制度基礎上,每個單品應該有不同的統籌策略,要符合“橡皮筋原則”——每個單品都要保持有彈性的增長,實行彈性營銷模式。
針對具體品牌,袁清茂談到:玻汾越是供不應求就越要控量,玻汾是戰略單品但并不是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的主要增長點;
老白汾是具有全國化基因的產業,具有清香品類戰略大單品的潛質,是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的重要增長點;
青花20系列市場容量很大,同價位競爭亦很激烈,是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的關鍵增長點,決定了第二階段目標實現的成敗;
青花30系列以及往上的超高端產品,在2025年-2026年階段重要的是品牌價值提升。要圍繞“世界文化名酒”的定位,舉汾酒集團之力,通過文化汾酒持續推廣,文化創新,青花汾酒體驗中心,青花汾酒文化IP等多個抓手,以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價值。袁清茂認為,一旦品牌價值打開局面,那么青花30系列將是300億以上的規模。因此,青花30系列是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的戰略增長點。
此外,袁清茂還提到,杏花村酒從定位上是“第二瓶汾酒”,2025年-2026年是杏花村酒全國化布局的預熱期,2027年-2030年是杏花村酒全國化突破的爆發期。
會上,袁清茂分享了對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經營形勢的總邏輯、總判斷、總目標、總布局。
隨著清香天下的格局逐漸穩定,行業內外對汾酒逆勢增長的發展面貌高度評價。對此,袁清茂表示:“看好汾酒、看好清香是廣大朋友的厚愛,汾酒也有足夠的自信。但是對于汾酒被神化,汾酒人應該保持高度警覺!
在袁清茂看來,從世界酒業歷史發展來看,既不會出現不著邊際的快速增長,也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快速衰退,因此酒業不是流行產業而是恒星產業。中國白酒行業更是恒星產業,穩健經營是中國白酒的根本規律。
數據顯示,中國白酒產量已連續多年下滑,市場正處于縮量競爭時代。袁清茂認為,增量時代數量制勝,縮量時代品質致勝?s量時代向名產區、高品質集中的趨勢明顯,良幣驅逐劣幣,白酒產業結構性調整還遠遠沒有結束,對于名產區、名酒、高品質產品而言,仍然還有還大的發展空間。
袁清茂進一步表示:在品質致勝的縮量時代要保持穩健發展態勢,汾酒必須要全要素突破、高質量發展。而2025年汾酒最重要的一條營銷政策——穩定壓倒一切。
2025年-2030年的是汾酒復興綱領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全要素高質量發展,又好又快扎根中國酒業方陣,這一階段也是汾酒復興的成果鞏固期和要素調整期。
具體來看,2025年-2026年是成果鞏固期,需要重新筑底再塑格局,為全要素突破高質量發展創造基礎、創造條件;2027年-2030年為要素調整期,要實現汾酒新的轉型升級,提高平均畝產量、提升產品平均價值。
袁清茂強調,要統籌市場線和產品線,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今年前三季度汾酒省內市場營收118.99億,同比增長11.58%,省外市場營收193.52億,同比增長21.44%。每個省區的平均營收是5.9億元,山西省內“畝產量”是其他市場平均“畝產量”的20倍以上。袁清茂透露,今年全年山西省內市場營收預計達到150億元左右,汾酒在山西市場的占有率到達79%以上。
對于今后的市場布局,袁清茂指出,山西市場的主要策略應該控量增值。2023年全國人均白酒消費額為540元,而山西省這一數據為429元。在此背景下,山西市場必須控量,確保健康持續的消化市場。同時要把高端、超高端產品作為主要發力方面,一方面提高山西市場的平均銷售價值,另一方面為全國推廣高端、超高端產品提供山西經驗。
“省外市場的布局思路則應該是擴容升級。今年前三季度汾酒經銷商數量增加428家,未來必須繼續擴大經銷商隊伍,持續提高經銷商的平均值!痹迕硎,數量擴容、質量提升,是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目標的關鍵。
值得關注的是,汾酒的省內外市場營收情況從2021年左右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從此之后省外市場營收占比持續保持在60%以上,而且長江以南市場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這一階段被視為全國化1.0版本。
袁清茂此次在會上則介紹了汾酒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的三個重點,即打造全國化2.0版本、年輕化1.0、國際化1.0。
袁清茂透露,今年山西省外市場的省級市場平均營收有望超過6億元,省內外市場結構保持4:6。他認為,現階段省內外市場占比已經到了黃金分割點,汾酒“一輪紅日、五星燦爛、清香天下”的全國化布局已經完成了1.0版本,這是巨大的進步。
袁清茂表示,全國化1.0版本的“一輪紅日”是山西市場,而全國化2.0版本的“一輪紅日”則是環山西市場。接下來將構建以環山西市場為單元,與其他省級區域市場的營收占比達到4:6,構建全國化全新的黃金分割點,從而實現汾酒全國化2.0版本。
“版圖的變化決定了策略的變化、營銷的變化,汾酒全國化2.0不僅是數字概念,而是對文化、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公關關系,服務、管理等全要素的重塑與提升!痹迕缡钦f道。
新的藍圖、新的目標也給全體汾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袁清茂表示,汾酒復興綱領從來沒有把業績排第幾作為自己的目標,全要素高質量發展才是汾酒的發展目的,復興綱領的核心是超越自己、做好自己。
對此,袁清茂表示,面向未來,全體汾酒人要自我反思,不斷提升營銷隊伍商人化,提升營銷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自我調整,要把廣大汾酒經銷商的利益,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更加緊密的商業共同體,讓大家更有信心,都有錢賺;自我革新,刀刃向內抓好改革,對標行業內的企業,學習先進經驗。未來,引入更多資源賦能管理營銷,推動革新;自我進化,2023年汾酒銷售費用費效比明顯提升,費用投放更加科學合理。今年延續了這一良好態勢。這就是重要的自我進化;自我超越,汾酒的發展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汾酒必須探索發展道路。(文章來源:酒業家)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
提示: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了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