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三屆中國酒業活態文化大會暨“中國酒業活態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山西太原成功舉辦。
中共甘肅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國家非遺中心原主任連輯,山西省商務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梁志勇,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著 名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賈樟柯,著 名考古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教授劉莉,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首席專家、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會長杜曉帆等貴賓,以及活動主辦方領導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承辦方領導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清茂和汾酒黨委專職副書記、副董事長李振寰出席活動。大會由中國酒業協會何勇主持。
本屆大會以“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為主題,吸引了白啤黃露葡頭部酒企、知名高校、行業協會、酒類大商代表及新聞媒體近200人參加,規模空前、反響熱烈。來自茅臺集團、宜賓五糧液、江蘇洋河、瀘州老窖、安徽古井貢、四川郎酒、四川劍南春、陜西西鳳、勁牌酒業、迎駕貢酒、北京牛欄山、北京紅星、貴州國臺、舍得酒業、酒鬼酒、衡水老白干、河南仰韶、江蘇湯溝兩相和、金徽酒、天佑德青稞酒、國井集團、景芝酒業、河南皇溝酒業、紅太陽酒業、邯鄲永不分梨、河北叢臺酒業、江西李渡酒業、甘肅皇臺酒業、廣東石灣、青島瑯琊臺、河南五谷春、沙城老窖、山西新晉商酒莊、臨清大家庭、宜賓仙林酒業、華潤啤酒、金星啤酒、紹興黃酒集團、會稽山紹興酒、金楓酒業、山東即墨黃酒、即墨妙府老酒、雁門王酒業等100多家酒類企業以及酒商代表,來自北京大學、山西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等數十所高校的知名教授,來自山西省釀酒協會、山西酒文化協會、山西省老字 號協會、承德酒業協會等行業協會領導,以及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中國食品》、《中國質量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網、中外酒業、智度名酒評論、山西日報、山西經濟日報、太原日報等20余家媒體參加了大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三屆中國酒業活態文化大會旨在共同探討中國酒業活態文化的傳承與創意,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引 領中國酒業進入3.0創意新時代,為中國酒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大會在獨具匠心的詩酒文化MV《酒與AI》中拉開帷幕。這部MV將最古老、最傳統的美酒文化與最前沿、最創新的AI技術巧妙結合,展示了感性與理性的碰撞,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引發了對未來人類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將大會現場引入“左手酒杯,右手AI”的奇幻氛圍中。
袁清茂董事長在致辭中清晰描述了中國酒業活態文化的發展目標,即“可品鑒的文化、高品位的品牌、有故事的產品、最中國的表達”,為酒業活態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激發了動力,堅定了信念,將成為中國酒業活態文化發展的重要理念。他強調:“活態文化遺產理論,是世界性的理論;中國酒業活態文化建設,是面向世界的體系。汾酒集團愿意與大家一道,創造活態文化,踐行活態文化,傳播活態文化,讓活態文化成為中國酒業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讓中國酒文化之美,美到全中國,美到全世界!”
宋書玉理事長在大會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酒業,是萬年產業、萬億產業、萬企產業、萬民產業。在中國酒業消費發生了諸多深刻變化的今天,酒業人應該深入分析、重新審視產業的未來。第三屆活態文化大會,就是要探討活態文化建設的落地方案,讓中國酒業新文化未來呈現出“百花齊放、千企創新、萬人創造、以個美創共美,美美與共”的繁榮局面。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技藝,留下了豐厚的中國酒業活態文化遺產。他認為,中國酒業人有能力在敬畏自然、敬畏五谷、敬畏先賢、敬畏時間、敬畏消費者的前提下;在傳統釀造技藝“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承”的基礎上,實現“面向時代、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他強調,中國酒業將進入3.0創意新時代。沒酒喝到有酒喝,是數量時代,是1.0;喝好酒、喝名酒、喝老酒,是品質時代,是2.0.那么今天,我們正在進入酒業消費的3.0時代,是喝價值、喝生活方式的新時代,是一個“以品質為前提,以文化為基礎,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創意新時代。
連輯主任以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文化藝術實踐,以極浪漫的狀態進行了主題分享。他認為,酒這一傳統飲品,早已超越了物質層面,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號,酒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歷經千年,活態傳承,至今依然煥發出勃勃生機。并從多個維度,提出酒文化之十性,即:理性、本性、血性、人性、率性、隨性、佛性、知性、雅性、詩性。展現了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與獨特的審美價值。
韓毓海教授圍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想價值”進行了深入解讀。他在發言中深刻闡述了“活化”與“文化”這兩個概念,為我們理解和推動山西文化、中國酒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啟示。關于活化,韓教授以故宮博物院為例,生動展示了活化文化的力量。在談到文化時,韓教授指出文化就像空氣、水一樣無處不在、難以捉摸,時刻都在影響世界、改變歷史。
賈樟柯導演結合自己與山西汾酒的緣分,探討了如何借助影視手段活化傳統酒文化,分享了他為汾酒拍攝短片的創作過程,強調在創作中要找到符合其特質能引起共鳴的視角,才能脫穎而出。他表示,電影叫以余味定輸贏,酒也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影非常適合把酒的余味拍出來。
劉莉教授在線上分享了其團隊過去12年來研究團隊在探索中國古酒釀造技術、歷史發展及文化影響方面的成果。她帶領研究團隊分析了30多個新石器和青銅文化遺址的數百件陶器、青銅器,發現中國的釀酒證據可追溯至距今約1萬年到8500年的上山文化時期,并在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中也發現了9000年到7000年以前的釀酒證據。研究還揭示了從新石器早期到青銅時期,釀酒技術從紅曲霉為主的釀造方法,逐漸發展到以麥曲為主的釀造方法。小口尖底甕作為釀酒器具,在釀酒技術發展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杜曉帆教授從國際活態文化遺產理論的發展歷程和重要意義進行了演講分享。他在演講中說,活態遺產這一概念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萌芽。進入21世紀,活態遺產理念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中國酒業,作為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傳統釀造技藝的重要領域,是活態遺產保護理念的生動實踐。加強酒業活態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推動中國白酒聯合申遺,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酒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為世界遺產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另外,“中國酒業活態文化研究院”在本屆大會上正式揭牌,標志著我國酒業活態文化研究將邁入常態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新階段。
最后,大會分別為入選首屆“中國酒業文化運營經典案例”的酒企、高校等機構頒發牌匾,為入選首屆“中國酒業新文化建設創新人才”的行業翹楚頒發證書。文酒相輔、繼往開來,中國酒業活態文化大會連續三屆成功舉辦既是對酒業文化工作的充分展示與肯定,也為中國酒業如何注入發展新動力、向上新動能提供了可操作、可實踐的新思路、新路徑。相信在文化附加值的助力支撐下,已進入萬億產值的中國酒業一定能行得更穩、駛得更遠。(中國酒業協會CADA)